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發明專利申請的審批程序包括受理、初審、公布、實審以及授權五個階段,還要“查新”,看一看專利是否具有領先性。市農科院此項發明能順利“過五關,斬六將”,足見其創新性和應用價值。據專家介紹,當前國內外有多種有機稻生產方法,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因肥料不足而長勢差、產量低或病蟲草害重、生產成本高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以市農科院副院長、河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水稻綜合試驗站站長劉祥臣副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試驗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種植紫云英提供肥源,結合水稻覆膜控制雜草和防治病蟲害的有機稻種植方法,并成功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紫云英是水稻的一種良好的前茬綠肥作物,在化肥大量使用前,“稻—肥”輪作是南方稻區常用的培肥地力的方式,水稻覆膜后不僅有效地控制了雜草,創造出不利于病蟲草害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生態環境,還因水稻長勢旺盛、抗耐病蟲害能力增強,避免了使用除草劑和農藥。
該項發明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在水稻的整個生育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物質,整個生產過程符合國家有機稻生產標準GB/T19630.1~4-2005,具有安全可靠、適應能力強、管理簡便、易于操作、產量高、品質優等優點,從根本上解決了國內有機稻生產中產量低、成本高、人工投入大等缺點,為國內有機稻種植提供可靠的實用技術和安全保障,對促進我國有機稻產業化生產具有重要意義。